慈藏中醫教育事業  醫案實錄部落格

臨證察病,皆參證合脈,不誇言,不虛美,其文直,事理可徵,故謂之實錄。

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一例(大魔王篇之二)

前言:去年因家中有要事,且新的工作尚在起步當中,需要一些時間來整頓,因而部落格進度拖了一陣子沒有更新,新的年度已收拾整理好心情,會定期持續更新部落格文章,以繼續完成當時身為醫者之初心與理想。

 

前情請看上一篇: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一例(大魔王篇之一)

 

3/28治療後,原以為之後一片坦途,但總是事情總未必如此順遂…

 

到了4/9日病況急轉直下,皮膚外觀如圖所示:

媽媽著急地帶著小孩進診間一副沮喪略帶失望的表情,問醫師怎麼辦?看起來狀況又變差了…

 

醫:先別著急,我先診脈看看發生什麼事…

 


脈圖與舌象:

舌色紅 苔稍膩


思路:

此等難症治療上果然不會一路順遂,依脈象來看是新來外感引發舊感,並有氣血兩燔夾濕,整個自體免疫系統因此更加亢奮不穩定了…

確認有腹瀉、腹痛等感冒外感症狀,並向媽媽解釋病情後,請他安心服藥。

 

用藥:

葛根、金銀花、麻黃、苦參根、地膚子、生地黃、丹皮、紫草、魚腥草、生石膏、知母、連翹、荊芥、大黃、芒硝、紫花地丁、蒲公英

用藥思路:

葛根、金銀花、麻黃、荊芥、連翹、川牛膝為君藥清除各部新感與舊感,生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生地、丹皮、紫草清血分熱,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魚腥草解毒,苦參根、地膚子為利濕為皮膚用藥、大黃、芒硝攻下致邪有出路。

 

急症感冒整體用藥量要大,共開藥5天。


 

4/20回診,皮膚的型態發紅範圍減少,潰爛流湯亦較收乾略有結痂。

圖示如下:

依照脈證來開藥,繼續清除外感。

 

之後一個月左右,皮膚外觀漸趨進步,直至5/4日,皮膚外觀進步飛快。

 

4/25


之後仍持續依照脈證來治療,但皮膚外觀仍偶有狀況。

到了5/28又有突發狀況,媽媽焦急地帶著孩子來回診。如圖所示:

面部皮膚外觀變得紅腫,觸診皮膚裡熱隱隱欲發,伴有不斷打噴嚏、流鼻水以及腹瀉、腹痛,夜晚睡眠不安穩。

 


脈圖與舌象:

舌淡紅 苔薄膩


思路:

各部風寒外感兼有化熱夾濕,其餘各部脈氣滯。

 

用藥:

麻黃、桂枝、藿香、生石膏、知母、滑石、川穹、柴胡、地膚子、白鮮皮、苦參根、炙甘草、大腹皮。

 


服藥不過一天。

5/29媽媽又帶著小朋友回診了,表示服藥後病況不理想,又有變證。

 

高燒到39.8度,全身倦怠懶動,沒有食慾,腹瀉一日3-4行,大便酸臭。

 

像這種疾病很快就發生變化,在看診電腦上看到吃沒兩天藥又掛自費回診的,都會讓末學感到緊張頗有壓力…。

 


脈圖與舌象:

舌紅 苔膩


思路:

診脈後突然驚覺,這是濕溫型的感冒,屬於普通感冒以上,重度感冒的一種,思考上一次的脈象,應該要在緩脈上加上個黏脈的標記,因此,除了清除外感外應該將重點放在濕溫的處理上,才能有效截斷病程。

 

這類濕溫型外感初期最易讓醫家在脈象上忽略,因為不見得有數脈,病程的初期脈勢上的呈現也不會反彈的很強,因此,診斷上一定要色脈合參,除細心診脈外,更應仔細問診看看患者有沒有全身痠痛、骨節疼痛、全身疲乏懶動等重度感冒等外徵,當發現色脈並非一致時,當思考問題點所在。

 

困難在於當對象是個3歲左右小朋友,表達不若成年人清楚,因此才體會到為什麼古聖醫賢皆說兒科最難,需要醫家不斷地在臨床上長年累積經驗,培養對這類濕溫型外感無論是脈象或外徵的敏感度,方能減少錯誤發生的機率。

 

還好這一段時間以來病患家屬與末學之間累積的信任頗深,因此一但病況發生變化,便及時帶來就診,因而發現到濕溫型外感轉為發熱高燒的速度竟如此之快,這是末學臨床以病為師所學習到很寶貴的一課。

 

理清思路後趕緊修正開藥方向。

 

用藥思路:

金銀花、連翹、川牛膝、麻黃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石膏、知母、生地黃、滑石、黃芩、黃連、苦參根、地膚子、魚腥草、蒲公英、大黃、芒硝。

 

金銀花、連翹加上川牛膝解脾、腎脈風熱,麻黃、桂枝解肺、尺部風寒,生石膏、知母、生地黃退氣血分熱,滑石、黃芩、黃連利濕,注意到處理濕溫型外感需用攻下法並解毒,故加入大黃、芒硝攻下,魚腥草、蒲公英解毒,苦參根、地膚子為利濕為皮膚用藥。

 

一週後回診據母親陳述:在服藥1天後即燒退,此外,腹瀉、大便酸臭等症皆隨著後來幾天持續用藥症緩,小朋友慢慢回復體力與精神。在這裡必須感謝孩子媽媽的警覺性與敏感性,一有變化能夠立即回診就診,讓末學能即時修正用藥方向。

 

之後的6月份皮膚外觀,皆按照脈證來處方開藥治療,有好一些但不總是那麼穩定,如圖所示:


 

7月皮膚的狀態病進病退反反覆覆,時而看起來較好、時而有發紅或潰瘍發生,但是依照脈象來看,並不可單以皮膚外觀來判斷病進或病退,雖然孩子媽媽總依此來向末學詢問病況是否進步…。

 

觀察到各部外感力道減弱表示餘邪將盡,病理意義上表示外感病毒對於自體免疫的刺激減少。

 

另外,皮膚時有發紅或潰瘍變壞的狀態,主要是在脈象幾次觀察下來的結果,知是伏病透發的動態過程所致,說明如下:右寸、右關第四、五層的濕熱力道逐漸減弱,並往第二、三層的脈位移動,在病理意義表示伏邪透發的過程,使得皮膚時有發紅或潰瘍發生。

 

脈象如圖所示:

 

在古醫書小兒痘疹心法記載:觀察痘疹部位與形色疏密來判斷病程的輕重順逆,相信異位性皮膚炎或其他皮膚性疾病也同樣適用,在不同臨床情境下,有時發紅為順證有時發紅為逆證,需要一定的經驗累積才不至於診斷錯誤,其實若加上治療後脈象動態反饋的前後比對,一切就變得簡單多了。

 

因此,即使皮膚狀態時有發紅或潰瘍變壞的狀態,但是觀察脈象的走向比對前後變化,仍讓末學心中確定,脈勢是按著開藥的方向來走的,因此囑咐母親只要觀察小朋友的活動力在治療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好,外在的皮膚只需做好瘡口的保護,避免外在感染,其他則毋需過於擔心,靜觀其變即可。

 

7/5


7/12


7/19

這些臨床經驗讓我在讀古醫家治療伏病伏邪篇章有更深一層的體會,這裡引用一篇中醫伏邪理論的文獻描述,摘自醫砭網http://yibian.hopto.org/shu/?sid=38863

 

著名清代醫家 ”葉天士” 的《外感温熱篇》也具體討論到治則治法:「大凡看法, 衛之後方言氣; 營之後方言血」, 「在衛汗之可也, 到氣才可清氣, 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…. 入血就恐耗血動血, 直須涼血散血 ….」之類的文章。

 

大抵許多疑難雜症,例如許多自體免疫疾病如本篇的異位性皮膚炎、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潰瘍性腸炎…,末學自己臨床所觀察其脈象的總結經驗,大抵都有伏病的基底:或外感餘邪、或痰、瘀、濕、熱、毒,現讀醫家所撰篇章,對於疾病的描述或是治法的討論,可以說,若以脈學的角度切入理解,讀來內心頗有相應並有恍然徹悟之所感,一邊臨床一邊讀書,讀來甚有滋味…….。

 


8月份治療成果:

 

果然,8月份的治療進展又往前進了一大步。

 

圖示如下:

直至9月份都沒有再發生皮膚外觀病退的狀況,脈象上各部脈皆往平脈的方向靠攏。

 


提供此患者自3月底至9月份的脈圖以及用藥思路,與同道醫友一同商榷參酌,期冀用更多人的力量以嘉惠更多的患者,是末學寫此文心中之所願也。

 

篇幅過長,後接: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一例(大魔王篇之三)

RELATED POSTS

Leave a Comment